首页 数据库 正文

开房数据库 开放数据库,收获“朋友圈”,开放科学正在造就一种新的科研生态

开放数据库,收获“朋友圈”,开放科学正在造就一种新的科研生态

开放数据资源库,收获一个科研“朋友圈”。在昨(11月1日)晚举行的世界顶尖科学家大学校长论坛上,1990年盖尔徳纳国际奖得主、香港大学原校长徐立之分享了一个创新生态自发形成的故事。

徐立之长期致力于遗传学研究,基于“开放科学”的理念,他与三位科学家共同创立了加拿大全国性疾病基因研究网络,并成立酵母人工染色体核心资源库。资源库向全球开放,也欢迎全球的科研工作者分享自己的成果与数据。

哈尔滨工业大学校长韩杰才

“我对使用资源库的科学家只有一个要求,如果发现新的染色体致病基因,请告诉我们一声。”果不其然,资源库吸引了大量科学家前来使用,围绕它也形成了一个学术社区,大家在“群”里交流心得与发现,许多分享对徐立之的研究大有裨益。

过去,科学家通过学术期刊交流,这也在某种程度上使得出版商成为科学知识的主要拥有者,很大一部分受公共资助的研究成果最终被“锁”在商业科学出版商的“付费墙”后。

浙江大学校长吴朝晖

中国科学院院士、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龚旗煌表示,当前人类面临着气候变化、自然灾害、生物多样性丧失等共同难题,其规模和复杂性已经远远超越了单个科学、机构乃至国家的范畴,需要全世界科学家合作才能应对,这让“开放科学”越来越成为科学家的共识。

英国布里斯托大学校长休·布兰迪表示,数字时代使开放科学造就的全新科研生态加速来临。数字网络工具可以从根本上改变学术研究的信息传播模式,很大可能消除先前阻碍学术信息流动的障碍,连接以前被边缘化的群体和新技术代理人,并在其之间形成全新的互动与社群。“过去,布里斯托大学80%的学科建设依赖出版发行物,使用电子数据库后,科学家将节省大量重复劳动时间。”

眼下,全球都在打造开放获取的知识平台。欧洲委员会于2019年宣布建立一个“欧洲开放科学云”及“欧洲数据门户”;德国研究协会也敦促研究人员在他们的研究中允许成果开放;美国宣布成立开放科学中心;中国也推出了OSID开放科学计划,并开放中国知网、万方数据等平台。

复旦大学校长许宁生

截至今年一季度,加入“OSID 开放科学计划”的期刊单位累计约有 1700 多家,合计在约12.6万篇论文上创建了开放科学二维识别码(OSID码),与8.3万名作者产生了关联。

“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课题,最容易形成开放科学的共识。”中科院院士、哈尔滨工业大学校长韩杰才说。

新冠疫情防控就是开放科学合作发展的典范。如同徐立之所描述的自发科研生态的形成一样,全球病毒学家、感染学家以及制药公司,都将数据公开发表在专业期刊上,以供需要的人获取,这让人类得以与病毒加速赛跑。

“应对未来挑战,我们需要一个现代的、充满活力的科学共同体,开放科学提供了一条通往更美好未来的道路。”龚旗煌说。

作者:沈湫莎 李晨琰

摄影:邢千里

编辑:沈湫莎

改革开放数据库上线

本报海口12月27日电(记者丁汀)日前,由中国(海南)改革发展研究院主办的“向改革开放40周年献礼——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暨中国改革开放数据库上线仪式”在海口举行。会上,中国改革开放全纪录(1978—2018)——中国改革开放数据库正式上线。

目前,数据库拥有百亿文字量,逾8000个开放式编年大事,超过1000个改革专题,还收录了近300位改革开放40年亲历者的原创访谈。数据库采取编年史的形式,由年度重点、大事记、口述改革以及见证实物4部分组成,力求客观反映、真实还原改革开放40年的伟大历程。

据了解,数据库探索“改革 大数据”模式,打造专门的改革信息采集服务平台,选择抓取国家部委网站、研究机构、高等院校等近390个重点网站,5000个网址的有关信息。

相关问答

国家图书馆免费 开放数据库 了吗?

中国国家图书馆读者可以远程在线访问到三类资源:国家图书馆采购的商业数据库(一百多种数据库)国家图书馆数字化加工的馆藏特色资源以及从地方图书馆征集来...